二套房贷公积金贷款政策

作者:小社宝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其中一部分人为了应对货币贬值,选择将存款用于购买房产。遇到房价过高,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他们便申请商业贷款或者公积金贷款予以补足。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抑制房地产投机行为,收紧了二套房贷款申请条件,配套出台了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那么,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都包含哪些政策条件?


  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规定有哪些?


  公积金贷款可以且只可贷第二次款,前提是第一次贷款已全还清。二次首付要求6成以上,且贷款额有限制,一般多城市都规定夫妻双方共贷不超80万(最高额,且不高于总房价40%,)如果只有一人交公积金,一般公积金贷款不会超过30万元。


  2010年6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布的《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中确定了二套房认定标准:一、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居民家庭住房套数,应依据拟购房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下同)成员名下实际拥有的成套住房数量进行认定。二、应借款人的申请或授权,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及其他具备查询条件的城市房地产主管部门应通过房屋登记信息系统进行借款人家庭住房登记记录查询,并出具书面查询结果。如因当地暂不具备查询条件而不能提供家庭住房登记查询结果的,借款人应向贷款人提交家庭住房实有套数书面诚信保证。贷款人查实诚信保证不实的,应将其记作不良记录。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应对借款人执行第二套(及以上)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一)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二)借款人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一套(及以上)住房,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三)贷款人通过查询征信记录、面测、面谈(必要时居访)等形式的尽责调查,确信借款人家庭已有一套(及以上)住房的。四、对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本通知第三条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非本地居民申请住房贷款的,贷款人按第二套(及以上)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执行;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规定,对其暂停发放住房贷款。商业银行对于二套房的认定是怎样的?


  银行认定为二套房的七种情况:1父母名下有住房,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购房详解:根据新的政策,家庭成员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即未成年子女也是被划为家庭范畴的。所以以未成年子女的名义申请贷款购房时,就会按照二套房政策执行。2未成年时名下有房产,成年后再贷款购房详解:根据银行"认贷又认房",如果不出售现有房产的情况下,再贷款购房是属于二套房的,将按照二套房的政策执行。如果按过去政策,未成年时的房产只要没贷款,再申请房贷不算二套。3个人名下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贷款购房详解:过去只"认贷",这种情况不算二套房,但加了"认房",虽然没有贷过款,但只要是在房屋产权交易系统中能够查到名下有房产,在不卖掉且申请贷款的情况下,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4个人名下有贷款购买住房,结清出售后再贷款购房详解:银行对二套房认定是"认房又认贷",也就是说虽然贷款买的房产出售以后,家庭名下已没有任何住房,但因为其之前有贷款记录,再申请房贷也会被算做二套房。5首次购房使用商业贷款,再次购房使用公积金贷款详解:公积金贷款政策也比较严格,只要借款人有过房贷记录,不论房贷是否结清、房产是否出售,即便从未使用过公积金贷款,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也会被算做二套房。6婚前一方曾贷款购房,婚后以另一方名义申请贷款购房,但两人户口没有在一起详解:夫妻双方结婚后虽然户口没有落在一起,但在民政局有过结婚登记。银行在批贷时除要求借款人提供户口本外,还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婚姻状况证明,而结了婚的夫妻是不能提供单身证明的,所以另一方再购房时也会被算作第二套房。7婚后双方共同贷款购房,离异后一方再申请贷款购房详解:只要央行的征信系统中能够查到房贷记录,那么即便离异后房产判给一方,另一方再贷款购房时也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这使得很多试图通过"假离婚"来规避二套房新政的想法也付之东流。二套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是多少?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2011-4-6调整后利率


  五年以下(含五年)4.20


  五年以上4.70


  贷款期限五年以上的二套房贷款年利率应为:7.48%通过以上对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解答,我们已经了解到: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限制条件较为严格,需还清之前的公积金贷款且首付比例约为50%——70%,这对于经济条件要求较高。国家贷款利率也较高,五年及以上为4.20起,利息压力较大。二套房公积金贷款政策之所以如此严格,目的在于控制贫富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