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子女发工资,便可亲情养老?
老人社会化服务方面存在着设施欠缺的问题,城市老旧小区养老服务场所存在不足加之已建成的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提供的居家养老项目对于老人的需求还有待强化。子女带薪护理提出是一项暖人心可人愿的善政。
“子女带薪护理”暖人心,最大限度地满足老人情感上的需求。北京正研究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今后政府将出钱“聘请”子女在家照顾老人,既能弥补养老护理员的数量不足,又能满足失能老人的情感需求。
想出政府出钱让子女在家照顾老人的办法,主要还是社会化的养老资源不足。我国养老机构能收养的老人只占老人总数的 1 %,而且被送进养老院的老人,大部分是没有子女或有子女却不在身边、没空照料。前者的比例在50%左右,后者也有30%多。也就是说,子女有能力照顾却仍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的,仅有20%不到。那么国内的绝大多数老年人,实际上都是在居家养老。
社会化的养老资源,除了专门的养老院,还有流动的上门护理人员——保姆。但是保姆的素质总是良莠不齐,而且花费不菲。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依然是子女要赡养双亲,也只有把老年人的生活安排进日常的家庭生活当中,他们才能持续获得生活的乐趣。
“子女带薪护理”,说穿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提供经济来源,它只能相当于一种补贴性质,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创造时间。“陪伴的时间”才是照顾老年人最稀有和昂贵的东西。从本质上说,无论送老人院还是请保姆,都是子女衡量相同时间下的成本及效率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在创造时间方面,德国人有先例。德国是全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第二位的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在2012年出台了一部《家庭护理时间法》,专为忙碌的上班族子女缓解赡养父母的时间压力,比如近亲属在满足各种条件下,可以获得最长2年的护理假期。但是这一法律,又不为企业和雇主欢迎,矛盾重重。
因此要出台相关政策,除了关照老年人和子女之外,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由此会带来的新问题,都要有周全考量。“陪伴的时间”不可能凭空生造,它必然会付出代价,承受者不是这群人就是那群人。社会老龄化之痛既然无可避免,就最好不要临时起意。鼓励养老回归家庭,推动儿女亲情养老模式,当然不乏善意,更是养老本意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