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重新鉴定程序缺失职工该如何维权

作者:小社宝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779

  工伤重新鉴定程序缺失该如何维权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21条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工伤鉴定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以医疗期满后的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在规定时效内作出伤残等级鉴定。


  但在实践中用人单位对 所作的鉴定有异议,要求重新鉴定的,应重新鉴定。但由于职工一方心存顾虑,不配合重新鉴定,造成重新鉴定程序已经启动,而由于职工的不配合使鉴定机关无法 出具鉴定结论,仲裁案件不能结案,工伤职工的待遇得不到及时落实。对于其他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决定重新鉴定,当事人拒不提供相关材料的,可依据《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5条第2款的规定,由该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但工伤案件需鉴定的是人体损害,即使职工不配合重新鉴定,因其 伤残事实存在,法院若依上述规定,判决由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受伤职工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障。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申请鉴定的单位或者个人对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劳动能 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为最终结论。可以说,条例赋予了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为最终 结论的权力,现实中工伤鉴定级别与工伤职工的待遇息息相关,而本案中该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用人单位的申请后却让争议一方的用人单位去通知争议的另一 方即该用人单位的职工鉴定,可想而知,早已是水火不容的争议双方,受到伤害却不能很快得到赔偿的职工,这时候怎么也不信用人单位让其再进行伤残鉴定的通 知。


  由于伤残等级无法确定,陈某的工伤待遇也因无计算标准而得不到落实。而此时距河南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已经超过了90天。《工 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必要时,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 长30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那么该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超过90天仍未作出鉴定结论的行为是否属于行政不作为?本案 中陈某能否以该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呢? 原劳动部办公厅于1996年2月做出的《关于处理工伤争议有关问题的复函》第四条规定:“关于职工对伤残鉴定结论不服如何申诉的问题”中明确规定“职工不 服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1995年8月原劳动部在《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 意见》中规定“劳动者对被认定患职业病因工负伤后,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和护理依赖程度鉴定结论不服,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这些权 威部门的规范性文件无不表明劳动者可以将劳动鉴定委员会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但是此后即1999年的颁布《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第五条(二)又明 确规定对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结论不服的不适用行政复议,依此可以确定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伤残等级鉴定不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机关可复议的具 体行政行为的范畴。从法律的效力看,应以1999年颁布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为准,不可以作为被告。这样本案中陈某遇到了难题,遇到了法律的 “困境”。


  法律的缺失是本案的关键。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为法律授权的组织,理应有一套规范严格的程序性规定,最好是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详细规定 鉴定中的程序,比如,可以明确约定省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鉴定的时效、程序,若一方当事人无不正当理由不配合劳动能力鉴定如何处理等规定。权力若得不 到约束势必会造成现实的“困境”,使得弱势群体无所适从。


分享到: